头图
jsbc icon

党风廉政建设信息与动态(2023年第6期)

2023年06月30日 11:19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新时代新征程对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提出更高要求,但现实中有些党员干部存在见事就躲、扛事就软等情况,还存在失职渎职乱作为等问题。本期专题聚焦党员干部“如何正确担当作为”,以期促进大家共同思考、深化认识。

不担当不作为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

  干事担事, 是干部的基本素养, 是自身职责所系, 也是价值所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 党把干部放在各个岗位上是要大家担当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 剖析当前一些行业、 领域中少数党员干部不担当、 不作为的问题, 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形, 值得对照反思。

  1. 本就不想干

  在一些单位、 部门中存在个别党员干部的躺平现象。 有些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了裂变和扭曲。 在他们看来: “第一是要把身体保养好, 第二是要把家庭照顾好, 第三位才是工作, 工作差不多就得了。 ”

  本就不想干的现象并非个例。 “无追求” 是部分党员干部不想干事的重要原因, 自嘲“佛系” “躺平” 对评优评先、 个人进步、 事业成就没有感觉。 有的自视“条件好” , 工作就是混一口饭吃, 每天上班琢磨的就是去哪吃吃喝喝、 玩玩乐乐, 心思不在工作上; 有的是即将退休, 有着“船到码头车到站” 的思想,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只想颐享天年, 静待平稳退休; 有的过往取得一点成绩就心满意足, 认为对得起组织和领导了, 裹足不前安于现状; 有的认为职业天花板举头可望, 提拔渺茫, 索性放弃努力。

  还有一些干部不干事是因为心存私念邪念。 事情办与不办、 是快办还是慢办、 办到什么程度, 有“拿捏” 的空间才有谋利的机会, 这类干部看 似是“不作为” “慢作为” , 实则背后藏着吃拿卡要的歪心思。 有的是百般暗示, 摇头叹气“不容易” , 办事者送上钱物后就快马加鞭。 有的是寻找亲属或朋友, 不经过自己, 却把自己所在单位拥有的资源想办法“外包”出去, 在单位事就办不成, 而一出单位事情马上办成, 通过“白手套” 谋取私利。

  2. 忐忑不敢干

  有些党员干部总是困惑于“现在干工作压力日增、 责任很大, 要求效率必须大大提升, 但现状却是一些本可就地解决的问题被频繁请示、汇报,效率大打折扣” 。 出于这种担忧心理, 有的干部往往遇事会故意慢半拍,“看一看再说” “等一等再做” , 要么将工作下压, 要么把问题上交。

  有的怕多干出错被追责。 一些干部规避“风险” 的心态明显。 有的认为越干事、 干的事越多, 承担的责任就越大、 风险越高, 这导致一些干部产生干多错多、 不干不错的错误想法。 还有一些干部因客观上容错免责机制“事后补救” 不够精准、 “事前撑腰” 保护不足,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供的“试错空间” 狭小有限而存在生怕出现失误和偏差的心态, 久而久之不敢试、 不敢闯也懒得想。

  有的怕得罪他人不值得。 一些党员干部信奉多栽花、 少栽刺的庸俗人生哲学, 习惯于当“老好人” “和事佬” , 工作上宁愿降低标准也不批错、不纠错。 一些党员干部畏难情绪严重, 担心真抓真管, 动了别人的“奶酪”会丢选票、 引发矛盾。

  有的怕被人盯上揭老底。 一些党员干部碰到一些棘手问题畏缩不前,害怕自己的想法有人反对; 有的对待工作敷衍了事, 自己装样子“划水”就不敢指责别人躺倒“潜水” ; 自己走关系靠裙带上位, 就不敢制止别人私相授受; 自己本身处事不公就在重大问题面前不敢斗争, 也没有斗争的底气, 生怕按下葫芦浮起瓢, 给自己带来不好影响。 

  3. 庸能不会干

  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党员干部躲事, 嘴上说的担心出问题、 被问责,实际上是对政策把握不到位、 对纪法学习不全面、 对风险预判不到位, 不善为、 不会为。

  有的本领确实跟不上。 有的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 专业知识不足, 开展工作不得要领、 无所适从; 有的干部因经验不足、 思路不清、办法不多, 工作长时间打不开局面; 还有的干部眼高手低拿不起来、 干工作粗心大意, 频频出错, 耽误进度, “干还不如不干” 。

  有的疏于学习不上心。 有的干部明显能力不足还毫无本领恐慌, 对待工作能力提升有摆烂心态; 有的工作有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 习惯“等靠要” , 坐等别人出经验, 靠着领导作指示, 没有创新思维、 没有主动意识;有的对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更新“嗤之以鼻” , 吃不起学习的苦, 受不起工作的累, 不愿研究工作特点规律, 思想缺底蕴, 工作缺抓手。

  4. 捆着不让干

  有些单位、 部门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存在相互推诿扯皮, 层层掣肘。一个部门说要向分管领导汇报, 一个部门说不在其部门职责范围, 这就导致双方对待工作来回推拉, 两边“踢皮球” 。 有些干部觉得做事束手束脚,最终也就干不成事。

  干事创业氛围不浓, 束缚手脚, 也是有的干部感觉自己干不了事的一个原因。 有的是会议多、 文件多、 汇报多, 忙于应付检查、 工作留痕,没时间干事; 有的单位是干事创业风气差, 愿意干活、 能干活的人少且容易受到排挤; 还有的单位考核机制不完善, 选拔任用导向有问题, 出现会哭的多吃奶、 会拍的受青睐、 会跑的有市场, 这些都影响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不作为” 与“乱作为” 都是失职

  不担当、 不作为, 是对党和人民所赋予权利的一种严重不负责任, 也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 是对党和政府形象的损害; 乱作为、 假作为是脱离实际, 用权任性, 不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心上。 只想当官不想干事, 只想揽权不想担责, 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的背后, 实质是失职失责, 对不起身处的岗位和承担的职责, 更对不起组织和人民的信任。 党员干部不担当、 不作为、 乱作为、 假作为, 从大的方面讲, 会影响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地落实, 进而严重阻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往小的方面说, 会直接影响一个部门、 一个单位的工作开展、 未来前途。

  从今年上半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的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情况来看, 在履职尽责、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担当、 不作为、 乱作为、 假作为, 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方面所查处的各类问题占查处的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问题总数的 84.6%, 占比之高值得警示。

  在一些国有企业中, 同样存在党员干部“不作为” 的现象, 其危害绝不容小觑。 主要表现是工作怕担责任, 不敢大胆定事, 存在怕失误、 怕风险、 怕违规、 怕越位等主观顾虑, 信奉“只要不出事, 宁愿不做事” , 导致遇事不想负责、 怕担责任, 抓而不紧、 执行不力, 造成该负的责不敢大

  胆负, 该干的事不能大胆干。 比如明知自己管理的下级部门或下属有违规违纪行为,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敷衍了事, 互相推诿, 甚至不管不问, 这就成了典型的“不作为” 。

  从某种意义上讲, 危害更大的或许是“乱作为” 。 “乱作为” 是指决策主体的一种错误行为方式, 即在履职过程中决策主体未尽到应有义务或未按有关规定执行, 往往不加科学论证, 不加理性思考, 要么简单草率、 随心所欲, 要么固执己见、 盲目自信, 要么干预下属、 插手其中, 脑子一热就“上马” 就“拍板” , 想干啥就干啥, 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实在搞不下去再回来, 不计成本, 不顾损失。 有些领导之所以乱决策、 喜插手、 胡拍板, 一意孤行, 乐此不疲, 明眼人一看就知, 他们的“乱作为”表面上是为了集体利益, 实际上是为了个人出政绩, 其中有不少是夹杂着为个人谋私利的。

如何更好促进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坚持真抓实干, 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 让干部敢为、 地方敢闯、 企业敢干、 群众敢首创。 以上“四敢” 之中, “干部敢为” 是决定性因素。 “敢为” , 必须是勤政善为、 科学作为、 守纪有为。 为此, 要让想干事者有机会, 让能干事者有舞台, 让善干事者有保障支撑。

  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 干部勇于担当, 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 在斗争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 要信一辈子、 守一辈子。 干部担当作为, 必须从思想根源入手,固根培源、 坚守信念, 增强担当作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要提升主责能力善于担当作为。 干部善于担当, 关键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 没有金刚钻, 揽不了瓷器活, 干部没有“两把刷子” , 就没有干事创业的底气, 更没有担当作为的硬气。 打铁必须自身硬, 要抓好干部学习培训, 完善多层面、 多形式、 多载体的学习培训制度, 真正抓实政治理论学习, 抓好业务学习, 抓好纪律教育, 明晰纪法边界和制度规范要求, 不断增强干部善于担当作为的真本领。

  要健全容错机制敢于担当作为。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只有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干部才会有敢闯敢试的勇气底气。 要结合工作实际, 明确界定容错情形、 范围, 限定容错的前提条件, 健全完善鼓励激励、 容错纠错机制, 为干部“敢为” 消除后顾之忧。 要建立健全澄清保护机制, 严肃查处恶意造谣中伤、 诬告陷害行为, 及时通报曝光典型案例, 为在遵纪守法框架下敢闯敢试的干部撑腰鼓劲, 对受到诬告陷害的及时予以澄清, 对给予容错的干部加强进一步的教育引导, 让干部切身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真正敢于担当作为。